最熟悉的陌生历史——读《翦商》

比神话更难想象

80后很多人对商朝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小时候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封神榜》(1990年)。剧中由傅艺伟饰演的苏妲己,和蓝天野饰演的姜太公,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个电视剧诡异的画风,奇特的服化道风格等。

image.png

青少年时期我就开始对中国古代史十分感兴趣,而封神榜展现的这种商周之际的神秘感可能是最早的启蒙。当然,我父亲的书架和启蒙更加功不可没。有一天,我得到一本《封神演义》,读了开头就很失望,原来这本明代的小说,文笔如此不忍卒读。后来我也了解到,明朝人哪儿知道商朝人的事儿啊。即使这是一本神魔小说,但作者对于商周之际的人的想象基础,也是完全错误的,只是基于明代生活的想象。

中国人开始对中国上古时代有真正的了解,要从李济1926年科学发掘殷墟开始——在此之前,上古时代都是传说。有了考古学,我们才有可能透过史书的只言片语,甚至被长久误读或故意误导的文字,在泥土中窥见一点几千年前的微小生活或宏大历史的残影。

我曾经游览过殷墟博物院。刻字甲骨的整齐窖藏、保存完整的妇好墓,似乎是我想象中的商朝。而在一片荒芜中,我看到了在露天玻璃罩中还原的考古现场:大量的人牲、人殉、人祭遗存。在王陵区,看到了更多的殉人,整齐排列的大量头骨,各种让人不寒而栗的阴森恐怖景象……

image.png

当你近距离观察商代的这些遗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会非常困惑:商是符合“文明”这个学术概念定义的典范——城市,阶层,政权,文字——一应俱全。然而,在文化的自我认知上,你恐怕很难认同商人崇尚的这些东西。那么,大概你也不会为商人的“文明”而感到有多么自豪。

“历史的过去就是异国他乡”这句话常常被一些历史或考古学者用来向公众解释,为何一些考古发现如此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经历漫长时光的演变,我们肯定是很难真正了解几千年前的祖先,无法真正感受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古人,他们的生活状态。

更难的是,由于历史文献本身的建构性,书写历史的人都会抱有各种有意的目的性,或无意的时代影响。历史一代代人相传、解读,早已是一些“古为今用”的东西。我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和探寻事实真相的历史,其实是两种东西。多亏有了考古学,我们终于可以想办法追寻后一种历史。

早熟的文明

8317482220_552479.png

李硕的这本书,有些读书反映说材料罗列比较多,中间一部分甚至有人觉得枯燥。我想,如果是对考古有很大兴趣的读者,应该不会这样认为。上古史料缺乏,考古材料却日益丰富。可以说,考古材料能够比传世文献或传说,已经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于上古时代的信息。

考古学擅长就是大尺度和大问题的判断,而局限则是你无法从地层中还原出一个历史的具体故事——哪怕你挖出了一个故事的文本,也不能说文本记录的就是真实。但是中国人其实特别追求历史的故事性,因为我们浸淫在历史的文本中已经足足两三千年。

商代的甲骨文记录的是商王占卜的内容,虽然包括了一些王族的生活碎片,但并不是系统性的历史。在那个时代,书写的技术是被贞人(占卜师)阶层垄断的。商代的甲骨文恰好到了纣王(帝辛)时期就中断了——李硕在书中的推论是,这很可能是周代商以后,周公旦对商代文献的系统性毁灭工作导致的。

周公还排除阻力,计划性地毁灭了殷都,不遗余力地迁移了殷遗民。但千万不要因此误以为周公是一个毁灭者。李硕的这本书中,周公的出场很靠后了,但却回答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是谁让中华文明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是周公。

中国的历史是一套非常自圆其说的系统,自贤明的三皇五帝开篇,夏商周三代兴衰起伏,突出一个天之命和君之德。后世的历史又两千多年,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换句话说,它过早地成熟了;又换句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一切似乎停滞不前,是三代故事的不断重演。

这一套历史叙事,正是在殷周之变到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形成的。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就像文明的儿童时期,商代就好比暴烈而叛逆的少年时期,而一旦到了周代,似乎中华文明就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伙子,知书达理的青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方式就是首先让你直面那一段被故意忘却的历史。

忘却的历史

读者都说李硕“开了脑洞”,但这是一个褒义的评价,并非是说他胡思乱想。李硕书中大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罗列考古材料或文献资料,然后这些证据之间的逻辑链条,才是他的“脑洞”。而上古史就是这样,没有办法。所以,考古学和历史学既会合作,也会各扫门前雪。我们不能指望今天能够解开所有的上古历史谜团。

在这个前提下,你去阅读李硕的论证过程,和得到最终的他的答案,一样会感到惊喜。已经很久没有一本讲考古和历史的书,如此具有新意了。你觉得它推翻了很多东西,但仔细一想,却并没有推翻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认可李硕的结论,甚至会觉得,中国的历史,终于“逻辑闭环”了。

为了不破坏读者阅读的体验,我完并不想在这里剧透李硕的结论。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情起起伏伏。读完揭示伯邑考遭遇的真相的时候,晚上还做了噩梦。最终读完时,又觉得,一切都说得通了。李硕就算没有找到破解这段上古历史的钥匙,也起码打开了一条可以窥见历史的门缝了。

中华文明的起点其实很低。如果你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中国的文明萌芽阶段,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遗存。然而,到了商代,一切突然变得宏大而辉煌,是完全不同的气象。甲骨文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宗教、政治体系也是如此的成熟。

周邦是个边陲小国,到了周文王这一代,它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却又能够联合诸侯,一举灭掉了商朝。然后才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以及我们所熟悉的中华文明的气质——最终由孔子集大成。

从商纣王,周文王的时代,到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再到几百年后的孔子时代。李硕很有把握地推测到——孔子,这位殷商遗民的宋国贵族后裔,在晚年的时候,收集和整理殷周之际的史料,发现了被周公系统性、制度性忘却的历史的真相。

而孔子没有选择揭露这段历史真相,而是由衷佩服周公的决定。是敬佩,也是感激。所以,孔子完全理解了周公以及孔子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这才是能够带领世人走向文明的大道。所以,他发扬和完善了周公所代表的周朝的核心价值观,并且继续保守着历史的暗黑秘密。而周公也成了他心目中完美的偶像——以至于经常做梦都能梦见他。

那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秘密的,暗黑的,不堪回首的历史呢?周王父子兄弟们对这段历史的亲身经历、挣扎和努力遗忘,又是怎样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早熟”起点呢?如果你感兴趣,就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了。

读完的后遗症是,也许你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理解“周公解梦”“周公吐哺”这些成语典故,也无法把《周易》单纯看作是一本玄学著作了。

这段历史虽被遗忘,但可能真的庆幸曾经被遗忘。而这段历史的暗流,也一直在华夏大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涌动。在科学和文明都足够进步的今天,它应该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警醒: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黑暗森林”理论或者社会达尔文理论成为一种呼应历史的暗流的今天。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