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性”的时代,其表现之一就是权威的消解程度有史以来最高。权威的消解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价值层面的权威。在商业领域,一个产品的好与坏,无法从纯学理的角度来评判,人们更注重它的市场表现。而今,我们环境几乎完全被商业塑造,商业的逻辑前所未有地深刻渗入人们的生活。
最近几年来,唱衰传统媒体乃至记者、严肃写作者的专业能力的声音一直都没有消停过,无外乎是说传统媒体的渠道、生产的内容不再能赚到钱了。看到段子手、网红等网络营销势力的兴起,媒体从业者又不免觉得眼红,说似乎自己的朋友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
很难否认内容所蕴含的严肃价值,但为何在这样的时代,严肃内容的价值似乎被扔在角落里吃灰了?或者,真的如此吗?
一 从搜索引擎说起
人们获取知识,其实是基于一种假设:书籍大体上是可信的。虽然古语又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这句话本身就暗含了书籍默认可信的前提,只是需要注意辨别和批判。这个简单的认识也是信息时代的基础,如果文字大体上能够带来有用的信息,那么互联网内容加上方便的检索,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搜索引擎有几个最基础的算法:字面相关性、链接分析和点击调权。字面相关性相当于是对“文字大体上是可信的”这一信念的直接体现,查找某些词句,给出包含这些词句的页面,相信一般会有有用的信息。链接分析相当于把投票权一部分交给了内容的生产者和组织者,相信他们能够发现重要的内容。点击调权则是全民民主,最终内容的消费者,有权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投一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判断内容价值的三个前提:
- 人类目前为止生产的(文字)内容大体上是有价值的
- 内容的生产者、组织者比较清楚哪些内容更有价值
- 内容的消费者明白哪些内容对自己更有价值
搜索引擎的这套基础算法建立在这三个基本假设上。也就是说,如果这三点所说的是事实,那搜索引擎的这套算法就能筛选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如果这三点出了偏差,那搜索引擎最终呈现的内容的价值,也会出现偏差。
人们经常争论百度和谷歌,在中文内容方面哪个做得更好。暂且抛开两者对商业广告信息处理上的差异,仅考察非商业内容的部分,依然会给人一种印象:百度不及谷歌的搜索结果严肃。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也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二者的用户群体有较大的差异,而搜索引擎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用户塑造成他们主流期望的内容取向。
不仅是用户的影响,十多年来,内容生产的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搜索引擎现在所面临的价值判断问题,远比最初的互联网内容环境更为复杂。完全有理由提出疑问:
- 在当前,网上的文字内容大体上还是有价值的吗?
- 在当前,内容的生产者、组织者真的关心内容的价值吗?
- 在当前,内容的消费者真的觉得自己消费的内容有价值吗?
二 内容的升值与降级
内容生产关系中几方所在意的价值是不相同的。
- 内容生产者,靠提供内容获得收入,或者因传播自己的思想、知识而实现目标;
- 内容出版者,通过聚集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再把受众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商;
- 内容消费者,也就是受众,通过阅读内容得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或知识,或作为消遣得到乐趣。
这是传统内容生态的闭环,内容消费者通过对内容直接付费或提供自己的注意力,回馈给内容生产者和组织者价值。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内容消费者一端开始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内容消费变得支离破碎,突发热门内容、短内容成为绝对的主流。在这种需求下,消遣乐趣成为内容消费者的绝对追求。因此,消费者对内容生产者的回馈唯有注意力了,而且这种注意力因为碎片化,变得比以前更容易获取。
传统的内容出版者从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光芒不再,内容APP的开发者登场。一些内容平台产品,对这种变化自然是十分乐见的。与贩卖内容相比,从用户那里取得注意力资源显然更为容易,也更合时宜。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新的平台也意味着更好的变现能力,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内容生产的门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这或许不能称为“问题”,因为对于通过贩卖注意力资源获利的内容产业链来说,较低的门槛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
而对于那些本来有较高门槛的内容生产者来说,这种“降级”确实是一个问题,他们很难再保持原有的层级,甚至感叹作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收入却不及野路子的段子手、网红太多。
三 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还未来临
高门槛内容生产者的感叹是无力的,因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出版方。高门槛内容生产者的利益往往和传统模式的出版结合得最紧密,从而无法在互联网内容市场的增长中,分到应该属于自己的那杯羹。
如果觉得自己生产的内容有价值,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文化上的,这些看起来比“娱乐消遣”更有社会意义的价值,但商业上无法变现,便觉得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甚至怀念上一个时代或者内容权威的回归,这就是显得有些太迂腐了。
不如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
- 在当前,内容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
- 在当前,内容生产者和组织者应该如何实现内容的价值?
- 在当前,内容的消费者关心怎样的内容价值?
我觉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和搜索引擎把三个变量放到一个池子里的逻辑恰恰是不同的,没有通用的内容价值标准,价值可以有很多维度,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人群所重视,不同的人群又能实现内容的不同价值。
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得太快,世界好像已经无时无刻地在线了,便有一种历史终结的错觉。实际上,它离互联网的本质还差得远。这个本质就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有人问,难道我们都只能去做微信公众号了吗,写篇正儿八经的新闻显然没有乱写一篇博取眼球的公众号的阅读量大啊。XX头条等产品,噱头是个性化内容推荐,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个性化”不足,媚俗的“推荐”依然有余。这就又回到了搜索引擎的困境:推荐引擎是用户调教的,而用户最大的基数是娱乐消遣的。知乎、豆瓣通过非专业、个人的写作力量,一定程度上在关照这种个性的精神需求。但这仍然不太能够给高门槛、专业的高质量内容留下高价值的生存空间。
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一定有很多人对日常获取到的信息并不满意,无论他是对内容质量有要求,还是对自己的兴趣领域有重点关注,日常大路货的内容产品,显然不太适合他。哪怕是每天看许多消遣内容打发时间的用户,在冷冰冰的点击、阅读数据背后,那个鲜活的独立个体,并没有得到过精神上的关照。
目前的困境产生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技术上来讲,“推荐”好做,而“个性化”并不好做。这也很好理解,就像挑选一件让人满意的礼物,比理解一个人要简单。但是多元化的实现,仅靠“推荐”是不足的,仅靠“推荐”最终还会背离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而“个性化”,道路依然漫长,因为互联网内容市场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设计和技术要求又高,因此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许我们应该期待有一天可以出现一个真正以个性为基础的内容平台,才能顾全到“高门槛、专业、高质量”内容的生存空间。不是这样的内容不符合市场规律或没有了市场需求,而是在内容通货膨胀的今天,还没有一个足够有能力、合理的产品技术手段,来实现它应该发挥的价值。我乐于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