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 不新鲜,但人有意思

当我们谈论产品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初知道Clubhouse的时候,是看到有人吐槽,它上面一拥而上的都是产品经理、VC之类的,各个房间都是在讨论这个产品如何如何。这倒是激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想,那说不定我能上去搞搞不一样的主题?

其实我日常通勤时间,经常听播客。但播客听久了,就会发现,由于大多数播客都是依靠主播的输出,而个人的内涵都是十分有限的,一档播客,做到几十期,就难免不新鲜了。播客也是策划和剪辑的结果,听的过程其实和阅读一篇文章或采访报道,收获是差不多的。播客请嘉宾,也往往是有确定的目的性。所以,播客不过就是广播节目在互联网这个载体上的续命。

Clubhouse被许多互联网老人形容为对早期的语音聊天室的返祖。我最开始的体会也是这样,它是如此的简单:社交关系、基于社交关系的首页内容流;以room为基本单位的聊天空间;创建、加入或者离开房间,聆听或者举手发言,或者做moderator。别的没了,一点当代的直播互动机制都没有:文字评论、赞踩、表情、道具之类的,都没有。

我是一个对信息效率有要求的用户,所以甚至觉得,Clubhouse相对于播客来说,效率低到无法接受。同时也意识到,它真正的核心在于实时性,这是播客完全没有的价值。

我对它为什么火起来这件事感到迷惑,认为这可能是一场人云亦云的互联网迷信——当天晚上,也就是昨天,我一边做着一些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一边听着一个名为“两岸青年大乱聊”的room。我是预想着听听不靠谱的聊天找个乐子,最后不知不觉和女朋友听到了凌晨……都舍不得关机。

在这个room里,来自两岸三地的男女青年,就着如何看待“统一”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的发言大致上都是文明、理性的,角度也很多。但也有个别人不自知“原来小丑是自己”。突然意识到,其实现实中,很难存在这样的交流机会和场面。不仅是无法有机会以这样的身份讨论这样敏感的话题,更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缺少这样某种程度上的开诚布公有秩序地讲道理的场景和传统。相信在其中持不同观点的人,应该都有一些对各自新的启发。

于是我意识到,一切点评Clubhouse作为一个产品如何如何的评论,都没有谈到重点。一个内容型产品,最重要的永远是使用它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生态”,而非它自身如何精妙。世界上最伟大的“内容型产品”,永远都是“一张白纸”——我是指字面意义上的一张白纸,就是,蔡伦改良的那个,埃及人也会做的那个,古登堡使用的那个……

Clubhouse就是这样的一张音频实时聊天白纸。就是讲和听,两件事情,要么你讲,要么你听。如果你想说话,举手,组织者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并没有别的互动方式了。——这就是对人和人在现实世界中,口头交流的机制的完全复刻。我相信这种极简的功能是经过思考的有意而为,因为很显然,如果想要交流你必须说话,这就提升了听众的参与概率。这就使得讲者多了起来。

解决了让人一起说话,讨论问题的第一步,就还剩下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谁来说话。目前来看,moderator对谈话秩序和气氛的维护能力至关重要——并且,并不需要moderator有旺盛的表达欲,而是要有服众的leadership。其实在所有的聊天中,那些互联网熟面孔,就像播客一样让人没有新鲜感,真正能在其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的,还是那些发言的普通人。

目前Clubhouse是所谓的“封闭测试”,需要熟人之间的邀请才能使用。而且,它并没有在中国区的iOS商店上架(且它是没有安卓版的)。种种门槛,导致目前上面的中文用户的生态基准线,是非常高的。所以才经常有一种乌托邦的错觉。

后来,又听了好些不同主题的room,可以说,有趣程度大约是普通路人的主题讨论>专业人士的主题讨论>KOL的主题讨论>产品经理、VC的主题讨论>各路人上人的show off。哦,应该说最后一种属于地上的狗屎,希望你别踩到。

这也是它容易让人上瘾的原因:它是一个音频盲盒。你不知道接下来是谁讲话,讲什么,你会对此有何反应。如果你参与的愿望很高,你还能影响内容的走向。这种随机性,就像任何随机性一样,让人着迷——就像赌博的原理。不过你赌的是自己的时间,所以请不要太沉迷哦。

一旦意识到有意思的是在上面遇到的人,而不是这个产品,就很容易明白,别管现在有多少国内的团队想要复刻一个Clubhouse,你最终得到的东西,都不会是那个东西了。

这个意思也并不是说Clubhouse这种形式注定要做一个小众产品才能保持美丽。就目前而言,它的内容推荐机制完全基于社交关系,就好像微信的朋友圈。维护好自己的社交关系质量,同时在moderator的作用下,也应该可以大概率维持一个不错的基准线。——当然,它也一定会承载那些某一部分人,包括我看来,并不有意思的那些内容。

但没关系,有意思的不是Clubhouse,也不是任何互联网产品,而是具体你跟谁在互联网上产生联系。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在Clubhouse上聊产品设计,无异于,用四川的俗语来说“背起娃儿找娃儿”——它的魅力的秘密,就在产品经理的room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