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后浪》视频为什么会引起争议

在这个时代,能够在网上争论,有正方反方,就是一件好事。《后浪》视频引发的争议也一样,我们还能够争论,就是好事。

关于这个视频它的内容实质、目标受众之类的分析,这两天已经挺多了。还有各种发挥聪明才智制作的反讽视频,出人意料地,B站也审核通过了,没删。起码在这一点上,B站还是挺大气的。

B站在创始之初,气质和现在有所不同。正如豆瓣之于80后,B站最初的核心用户应当是90后群体。起初,它也算是90后ACG爱好者的一个精神角落,有着独特的社区文化,创造了许多亚文化和网络meme。基本上,B站是一个以欢乐、解构为基本氛围的这样一个视频社区。

从一开始,B站就不是所谓“主流文化”的代表。我们很清楚,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从来不是青年人能够定义的,因为文化审查部门是中老年人的阵地。本来,有主流文化就有非主流文化,有主要意见就有非主流意见,这是正常的社会的正常结构。

对于年轻一代(95后,乃至00后)尤其如此,多元化,甚至割裂,才是新时代的主题。所以你很难从一个统一的叙事里去描述新世代的年轻人整体上是什么文化什么观点。总体而言,他们从小就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各种兴趣爱好更容易得到满足,个人的发展道路差异多种多样。但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不同阶层出身的年轻人,很难再被视为相同的群体,这种割裂也比以往更加严重。这跟80后一代有很大的区别。

B站曾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这些年轻人,乃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亚文化的空间,能够消弭这些差异,用同龄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各种内容。之所以它是一个亚文化的空间,是因为主流文化本没有给这些新鲜多元的年轻人的文化多少承载的空间。这是B站抓住的得以起家的机遇。

是机遇就一定是风险,B站的ACG内容不免触及文化审查的雷区。下架、整改,搞几次以后,必然变得乖巧,听话。既然乖巧,就一定不是非主流,而是要成为主流的附庸,甚至成为主流的代言。

所以在看《后浪》的时候,心里不免会产生疑惑,这到底是B站自己想说的东西,还是B站不得不说的东西,还是B站费劲心思讨好谁的东西?或许想出这个点子的人,制作这个视频的人,也很难想清楚吧。

B站本来是年轻人多元文化的代表,但现在需要做出主流文化的姿态,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调和的认知失调。本来,在B站本身的文化中,就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存在赞美的或是批判的,富有的或是贫穷的,这种包容性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正向的力量。但在当前的文化审查政策下,这种包容性并不符合“正能量”的定义,什么是正能量,听听那些被修改的歌词就知道了。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官方的政治话语和民间的政治话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割裂。官方有一套语言体系,它是权威的,不包容的,唯一正确答案的。表面上,中国只有一种政治,就是官方的政治;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民间的政治表达都上不了台面,还在人际传播和黑话的阶段,不是一个公共议题。这也是当今的互联网舆情的复杂之处,也是许多公司的GR和PR感到头疼的地方,互相捅娄子甩锅的事情难以避免。

所以当B站试图把自身的年轻用户的价值总结为一套官方话语体系能允许的广告宣传片文案时,它必然会得到一个撕裂、错位的评价。就像片子里讲的,年轻人前所未有地有选择、自由,这个表述是正能量的,所以没事。但如果你讲,年轻人想要有选择、想拥有自由,这就是审核不会通过的。只有肯定句是被允许的,哪怕你肯定不一定存在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随手写这篇文章也是十分吃力的,我必须保证我写的东西是被允许讲的,至少是不会被删掉的。

作为一个前浪和后浪中间的浪,其实我对B站这个视频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它里面有一句话反过来说,就挺好:

“弱小的人才习惯鼓励与赞美,内心强大的人从不惧怕嘲讽与否定”。希望将来的时代,不只有肯定句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