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科技发烧友,从小就是,我热爱科技,热爱学习和实践各种技术。为了防止被误认为我是反科技或科技有害论,必须把这个态度澄清在前。
一 “科技中立论”的谬误
如果早些年,我会支持“科技中立论”。也就是说,科技就像菜刀一样,你不能以价值判断的方式说它是好还是坏,菜刀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不能说菜刀可以用来杀人,就是不好的。所以认为科技本身是好的,没必要对它做太多提防或限制。
科技中立论乍一看很有道理。科技及其产物,看起来和其它所有事物一样,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一把刀没有善恶,和一块石头没有善恶,好像是一样的道理。
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陷阱。仔细思考,科技真的就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是可以脱离人的存在来看待的“客观事物”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同是,科技及其产物,都是人的创造。没有人,就没有科技,更没有科技产物。
既然是科技是人的创造,那么人在创造发明的时候,是一定带着价值判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基于自觉性。我们不能对科技的价值取向视而不见,麻痹自己的认识说它本身是“中立”的。
二 文明史就是对技术做正确的价值判断
事实上连“刀是中立的工具”这种认识也站不住脚。
走进任何一家有史前内容的博物馆,你会被那些人类最早的工具吸引,它们基本上是刀的前身:从奥杜威砍砸器到石斧、石刀。这些早期的技术带着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攻击或加工猎物。
往后的发展,还有弓箭,青铜刀剑……直到现代的枪炮。基本上每一次“刀”的发展,都是破坏力的成倍增长,这种破坏力也是改变社会形态的深刻力量。
人类生产和改进刀的动机很明确,就是为了猎杀和战争。这是刀这种技术本身所带有的价值取向,作为最古老的技术之一,人类已经跟它打了上万年的交道。围绕着它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类也总结了许多历史教训,形成许多道德规范和文明的共识。
曾经,刀剑可以见证帝国的兴衰;如今,刀是家家户户最普通的科技。
因此我们并不陌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刀。我们会教育小孩,刀是危险的,驾驭刀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并保持警惕,刀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教育他不可以用刀伤害他人,教育他刀可以防身反抗。如果认为刀是中立的,放弃教会小孩对刀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那外科急诊室会等着他。
在教小孩认识刀的问题上,实际上并没有人应用“技术中立”的论调。
(石斧)
三 技术的基因和技术的环境
那么如何解释,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人手中,可以发挥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呢?这不是正好说明,科技本身是没有价值取向的吗?听起来是使用者决定科技的价值取向呀。
我们不能假定社会中所有人都是“善”的,我们只能认识到科技的使用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从控制科技使用导致的结果来说,你无法指望科技仅被“好人”使用,无法忽视科技被“坏人”利用的后果。况且,许多时候甚至并不涉及使用者主观意愿的好坏,因为还涉及驾驭科技的能力本身。当科技失控,对社会造成伤害,并不一定靠惩罚责任人就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易于理解的例子包括核技术和毒品。如果我们不认为核技术本身有其消极之处,那么核不扩散不会成为全球共识。如果我们不认为毒品本身有其消极之处,那么对毒品流通的严查不会成为全球共识。虽然我们知道,核技术与毒品原料,在科学家和工程师手里,都可以变成造福人类的东西。但法律依然基于这些技术本身的特点,给出了恰当的限制。
科技有其本身的基因。使用者,以及使用者构成的社会,是它表达基因的环境。历史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是社会环境逐渐认识到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甚至负面性,主动对其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
如果科技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存在,它自然没有价值取向。有价值取向是因为有人,人学会趋利避害。所以人必须学会正确、全面评价某种技术,特别是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才可能因势利导,创造技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环境。
所以以人的价值评价来反思科技,认识到某种科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而不是用“科技中立”的论调来放弃反思,是保持科技的积极性的关键。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后,未避免二次造成环境危机,修建的新“石棺”)
四 不要生产绞死自己的绳索
我们处在信息技术的爆发过程中,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不断重复着“技术中立的谎言”麻痹自己。
这也许也怪不得任何人,信息技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热捧,支持它是政治正确,而且还乐于创造各种不明觉厉的名词,例如大数据,例如人工智能。
类似于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样的名词,阻碍了许多人真正了解它的原理和本质的欲望。人们宁愿把它视为难以理解、无需理解,只需要使用的技术。只需要提供一点点便利,上传信息,减九毛九;刷脸付款,打八折,立马开心。
这类技术就是这样暗度陈仓,把触角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在早年,“技术中立”往往是互联网公司应诉的时候的常用辩词。而今,“技术中立”深入人心,没有人去反思技术,特别是那些看起来高科技改变生活的技术。哪怕技术造成隐私泄露,让人无处可藏,损害人们的自由权利,成为黑客的案板肉,也只会觉得这是人的问题,是社会体制的问题。
问题是,那些伤害人们的隐私和自由的技术,正是我们一手创造的:我们购买并使用,风投精英看好并投资,科学家工程师们用毕生所学来制造这些技术,大家一起欢呼。
如果要问谁该为这一切负责,答案并不是别人,也不是体制。正是我们自己,没有反思,只有接受,在包邮的欣喜中共同创造了绞死自己的绳索。
五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
我也很惊讶自己会心血来潮写一篇“我们都被科技骗啦”这样的调调的文章。
我无法在这篇文章中谈论太多具体的问题,甚至即使这样我也不确定文章是否自身难保。
我也没办法谈得过于学术和严谨,其实相关的史料和理论都相当有趣,但微信和SNS这种媒介的秉性对那样的内容并不友好——这也是“反思技术”这一理念的一种具体应用。
如果你明白我在讲什么,在担心什么,你也许想问,这一切怎样才能避免?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觉得认识到科技并非中立,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都有其秉性,需要被认识、反思——这是可贵的第一步。
当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或者退一步说,社会中的精英分子都没有这个认识,那改变根本无从谈起。
传播这样的认识论,开始反思你身边的科技,是一个有效的开始。
否则,明天我们将成为美丽新世界的孤儿。